
农药并不可怕!科学使用益处多
发布时间:
2022-08-15 15:58

曾几何时,农药残留、农药超标等话题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消费者一度“谈药色变”,好像使用过农药的农产品就是“有毒”的。实际上,农药并没有那么可怕。“人生病了要吃药、植物生病了要打药,道理是一样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郑永权说,农药只要科学合理地应用,其对人体带来的副作用是可控的,而且大大有助于农业生产。
科学使用益处多
当前,我国病虫害现象频发,飞虱、粉虱等害虫肆虐,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等毁灭性植物病害暴发流行,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郑永权认为,科学使用农药可以保证粮食的产量。要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除了依靠改进栽培技术、改良品种提高单位产量以外,减少单位面积的损失也是重要手段。
科学使用农药还可有效解决农产品免受生物毒素污染问题。同时,农产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如果不进行防腐保鲜处理,极易感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而发生腐烂,消费者食用被大肠杆菌等污染的农产品后会引发急性肠炎等疾病。“因此,农药可通过控制病菌的危害来减少生物毒素的产生和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郑永权表示。
从低毒到低风险
经过多年发展,农药经历了低效高毒、高效高毒、高效低毒和高效低毒低残留4个阶段。现在,农业生产中所应用到的农药,已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农药了。
不同的是化学成分和结构不一样了,现在多为仿生农药,毒性大大降低,同时,农药的作用机理也不同,现在有影响昆虫能量代谢、物质合成的新农药,对人体影响相对较小,并且效果好、用量少。郑永权指出,即使是同一种农药分子,在空间中可能造成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毒性机理,对非标靶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手性农药约占现有农药的40%,将这些隐藏在分子中的风险进行分解、剖析并加以防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农业部制定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就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3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亟待产业化推广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蒋红云介绍说,过去农民使用农药凭经验,准确性低。现在,研制出来的26套精准选药试剂盒,只需把田间害虫捕捉放到试剂盒内,1至3小时内观察其死亡率就能判断这种农药是否有效,并且可以实时跟踪调整用药,这就使选药准确率提高到80%以上。
技术有了,但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是不够的,关键是能否进行产业化推广。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黄启良表示,通过高效低风险农药有效成分、助剂的筛选,研究了配方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增效关系,评价了配方组合的生物活性及安全性,他们研发出可分散油悬浮剂新产品,这种新产品使用植物油等低风险溶剂,可完全替代乳油中苯类有害溶剂。
相关资讯
【导语·中国农药肥料网】目前,我国农药企业面临着国际农药巨头大举涌入,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态势,农药企业如何突破重围,重塑良好形象,为现代农业助力加油,已成为广大农药企业刻不容缓的问题。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药企业面临着国际农药巨头大举涌入,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的涉毒农产品事件更使公众“谈药色变”。
人们吃蔬菜,最担心的就是农药残留污染。一般来说,脆弱易招虫害的菜,施用农药会较多;而有些菜或自身“体质强壮”,或成长环境优异,不需要太多农药的保护,也能健康成长。那么,到底哪些菜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第一类:抗虫害的 是不易感染虫害的蔬菜,它们自身抵抗力强,因而施用的农药也较少,如圆白菜、苋菜、芹菜、菜花、辣椒、萝卜等。 第二类:土里长的 第二类不易被污染的蔬菜是食用部分生长
现代农业伴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发展而发展。当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果蔬上的农药残留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其实“农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的人把肥料之外的所有农用物质都当作“农药”,而有的人只把“化学合成”的用于抗虫杀菌的药物叫做“农药”。 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夏季,既是蔬菜消费的高峰期,也是害虫的活跃时期,生产者为了赶商机,要么用超浓度的农药杀虫,要么施用农药后提前